全文完结篇|风起
�可先分调邻近诸州的兵力控制事态,等腾出手来,再好好收拾。

  被萧景琰这样一说,整个议事厅内慌乱的情绪顿时稳定了不少。中书令柳澄拈须道:殿下分析的极是。真正危及大梁江山的,只有十万大渝军与五万北燕铁骑,算起兵力来,我们倒也不必太心虚。

  可是兵力并不单单是个数字那么简单,萧景琰刀锋般的目光缓缓拖过殿下诸武臣地脸,同样的兵,不同的人来带,战力就不一样。现在缺地不是兵,校尉以下的军官建制也很齐全,我们缺地只是大将,是主帅。诸位军侯,大梁已经进入战时,正是各位为国分忧,建立军功地时候,不知哪位卿家有意请缨或者有所举荐也行。

  他这句话一问,殿下的武臣们差不多全身都绷紧了,尽皆低头不语。大梁这十多年来,战事主要集中在邻大楚地南境和邻西厉的西境,其它地方起的狼烟,多由靖王时代的萧景琰前去征讨。今天坐在这里的高阶武臣中大多数已经久不经战事了,更何况有些还是世袭的,地位虽高,其实没什么用,素日里也就是贪渎克扣一下军饷,等哪里出了饥民暴动、盗匪占山的事情,再由朝廷指派挂个指挥之职去捞军功,差事全靠中层军官去办,获利者却是他们。所以认真说起来,在萧景琰这样征战出身的人眼中,他们甚至算不上是真正的军方,要指望他们去打仗,那还不如让士兵们自杀快一点。但这些人在京城的人脉关系却极广,也都是世家的背景,若无适当的机会和理由,还真的不能轻易触动。

  怎么不说话萧景琰语声如冰,衡国公。你说。老老臣已经年迈,只怕难当重任,还请殿下

  那淮翼侯呢

  臣臣臣臣也年迈。只要有臣可以做的事情,臣万死不辞。可是这领兵迎敌,臣心有余而力不足

  淮翼侯,正准备跟你说呢,沈追在一旁插言道,你地玉龙草场不是养着七百多匹马吗听说那可都是按战马标准驯养的。上次春猎时你自己还说,王公亲贵世家子弟都来你的马场买马

  哎呀,淮翼侯反应还算快,立即拍着脑门儿道,沈大人不提醒我还忘了,今天早时我还跟管家说呢,让他快把草场里地所有良马检查一遍,朝廷一定用得着啊

  萧景琰冷着脸,就象没听见他说的话一样。不过视线总算已经离开了他,移向其他人。很快,这些或老迈或病弱地武臣们都纷纷绞动起脑筋来。争先恐后地想要说明自己家里也有哪些朝廷用得着的东西

  这些下来跟沈追说吧,萧景琰毫不容情地截断了他们的话。如今当务之急还是尽快驰援北部。阻止大渝和北燕继续南下,收复失地。负责北境的尚阳军新败。齐督帅阵亡,军心不稳,这十七万的援军北上,需要一场速胜来稳住大局。所以本宫决定

  他话还没说,议事厅里已经唬倒了一片,沈追接连冲前几步,大叫道:请殿下三思如今国势危殆,陛下又又御体不安,正是需要殿下坐镇京师地时候,万万不可亲出啊

  十来位重臣也纷纷跪下劝止,连几个武臣都顺着场面,连连说不可不可,萧景琰叹息一声道:诸卿之意,我自然明白可是皮之不附,毛将蔫附大梁的生死存亡,岂不比我一人安危更加重要

  话虽如此,但谁都不敢说他此时出征会引发什么样的朝局变数,心腹重臣们急得直冒火星,偏偏朝廷现在能派出去打仗的人确实没有几个,更何况如今的局面不是小阵仗,不是临时提升几个中层军官就压得住场面的,而是大梁十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危机,一时半会儿要找出可以替代萧景琰的人,那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