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组织部从何入手
��情地拍拍我的肩膀,然后主动找丁露贞的杯子给她倒水,再找一次性纸杯给我倒水,最后才给自己斟了一杯水。从这个顺序看,真够谦恭了。其实她要比我高两级,甚至两级半,因为她还是市委常委,享受着副市级待遇。她来到丁露贞这里接受指令,手里拿着笔记本和一本书,她展开笔记本准备记录的时候,就把书摆在手边。我窥到了那本书是三国用人艺术。组织部门研究用人问题,自然是正当防卫,是本职工作,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殷部长,丁露贞率先开口了,你是咱们市委机关学历最高的人,最近在研究什么呢丁露贞笑呵呵地看着殷一勤。已经五十岁的殷一勤像小女生一样,腼腆地一笑道:露贞书记真会给我戴高帽,哪是什么研究,就是随便看看,喏,三国用人艺术。丁露贞一听这话,便站了起来,走到殷一勤跟前,拿起那本书说:就是这本吗殷一勤道:没错。丁露贞只看了一眼便将书放下了,说:殷部长,你从这本书里汲取了什么营养对咱们平川的工作有哪些启示丁露贞像对潘部长那样开始发问了。这又使我想起潘部长被弄得十分尴尬,导致冷场好半天的情况。那么,殷一勤会怎么表现呢会不会也遭奚落呢只听殷一勤道:在用人问题上,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是互补和相抵的

  哦何以见得丁露贞盯视着殷一勤道。殷一勤喝了口水,说:刘备用人的经验比诸葛亮丰富,但不能上升到理性;诸葛亮的用人理论远非刘备所可比,但与实践结合得不好。为了好懂,我权且把书记比做刘备,我们组织部就是诸葛亮。很显然,殷一勤在说组织部是书本知识多于实践知识。也许是自谦,也许另有深意。学历高,智商高的人说话是婉转的,褒也好,贬也好,绝不直来直去。刘备慧眼识人才也罢,善于心治也罢,说到底是凭著经验。经验来自于经历。刘备家庭贫寒,自幼丧父,很小便跟母亲作小买卖。做小买卖主要靠东买西卖,讨价还价,以获微利。讨价还价就需要巧鼓舌簧,因人而宜,说刘备的眼睛自小就有识人定价的锻炼绝非瞎说。他十四五岁入学,虽然念书没有出息,但跟当时的名人庐植、公孙瓒等人在一起,耳濡目染,自然又增长了许多社会知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备算是早熟。所以刘备自少年便善于物色同志,交结同仁。以后天下大乱,刘备扯旗募军,因为他没有曹操那样的地位,也没有袁绍那样的实力,只能东拼西杀,南降北纳,寄人篱下,今天跟这个合作,明日跟那个决裂,所以世态炎凉的滋味得以饱尝。

  殷部长对三国确实是挺熟的啊能不能说说诸葛亮丁露贞显然是想让殷一勤说说组织部,谁让你说组织部像诸葛亮呢但殷一勤似乎没听见丁露贞的话,仍旧自顾自地说着自己想说的话:刘备从二十二岁起兵到四十五岁见到诸葛亮,在战斗中度过了二十三个春秋。他一眼就相中了诸葛亮,绝非偶然,是战火给了他火眼金睛。在这个阶段,刘备的人才观、用人术已经完全成熟。所以他的用人经验是诸葛亮比不了的。由于刘备的文化知识先天不足,其用人术只能停留在经验上,终不能上升到理性,至死,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人才理论。我这么说,只是一家之言,希望露贞书记不要把自己当做刘备,虽然我把书记比作了刘备,我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其实殷一勤的这个解释是多余的。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殷一勤明明白白就是把丁露贞当作刘备来说的,偏偏自己还不敢承认。此时,聪明的丁露贞就笑了:哈哈哈哈,殷部长你别胆小,我这个书记自以为是开明的,听得进不同意见。

  殷一勤有些不好意思,似乎觉得自己的比喻不太恰当,或者过于露骨,于是便急忙换了话题,说:既然干组织工作,还是说诸葛亮吧,因为我把诸葛亮比作组织部的诸葛亮一生聪明绝顶,饱读史经,登上政治舞台以后,他一边跟刘备学习,一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