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莫静荣的最后通牒
br />
  刘智峰说:“我已经说过了,临机那边的报价,我也给他看过了。听说何继安私底下还接触过韩伟昌,具体谈了什么,我就不知道了。但我猜想,何继安是应当知道临机这件事的,可就是咬住了牙,不肯让步。”

  “哼,染野还真的以为我们离了他们就造不出车了?”莫静荣恨恨地说道。

  “莫总,染野的技术还是更可靠的。”徐茂赶紧劝道,听莫静荣的意思,好像是要改主意了,这让徐茂有些方。

  天地良心,徐茂反对采用临机的设备,没有一点私心在内。他只是打心眼里就不相信国产设备,觉得还是进口设备用起来更踏实。

  这些年,浦汽采购了不少国产机床,在使用中也没出什么大问题。但在徐茂看来,这只是因为这些机床都比较简单,属于中低端机床,国外机床企业不屑于做,所以选择国产机床也无妨。

  多工位专用机床可不是一台简单的加工中心,而是十几台、几十台机床的组合,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设备。这样的设备,让国内企业来提供,徐茂真的缺乏信心。他是技术部长,是要对未来生产的汽车负责的,如果生产线上一水地都是国产设备,徐茂总觉得自己是走在钢丝绳上,战战兢兢。

  “我也希望采用染野的设备,但现在这个情况,你让我怎么和集团办公会汇报?”莫静荣满脸无奈地问道。

  “临机提出的技术方案,看起来是可行的。但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临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多工位机床成熟应用的案例。集团在选用主要设备方面,有过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设备供应商必须有过成熟应用的经历,否则是不予考虑的。莫总,用这个理由向集团办公会汇报,是不是可以呢?”徐茂建议道。

  “临机的多工位机床是有成功应用经历的。”刘智峰说,“老徐,你是亲自到渔源的大河无人机公司去考察过的。大河无人机公司的生产线,就是由临机建立的,其中包括了多种型号的多工位机床,有一些机床的工作模式和咱们所需要的机床基本一致。”

  “大河无人机,使用的多数都是铝合金构件,而咱们的汽车使用的是碳素钢,这能是一回事吗?”徐茂反驳道。

  刘智峰说:“这个问题,临机方面也回答过,他们说多工位机床设计的难点主要是在刀具的配合上,在这方面,加工铝合金构件的机床和加工碳素钢的机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徐茂道:“没有明显的区别,那也是有区别。再说,临机自己的解释,咱们也不能完全采信吧?我记得何继安就说过,加工的材质不同,刀具的振动强度就完全不同,这会影响到刀具间的配合关系。这就像咱们造车一样,汽车开100码和开200码,对结构的要求能是一回事吗?”

  “……”刘智峰没词了。

  术业有专攻,汽车企业对机床的确不精通,机床设计中有哪些门道,连徐茂都说不上来,更别提刘智峰这个只开过机床的采购部长。刘智峰明白徐茂是在强词夺理,但莫静荣是站在徐茂一边的,刘智峰又有什么办法?

  “要不,老刘,你去给何继安下一个最后通牒,告诉他如果染野坚持不降价,我们就要选择临机的机床了。你把技术部的这份审核报告也拿给何继安看一眼,让他知道我们不是说着玩的。”莫静荣最后这样说。

  “好吧……”刘智峰很勉强地答道,接着又多问了一句:“莫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