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
  即使做厨师, 也要成为一名高学历厨师。薛妙参加了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高考,读物理。生活要丰富多,除了厨艺,她想发展个第二兴趣, 研究宇宙的无限奥秘,找找自己的穿越之谜。

  课业虽繁重,因为有寒暑假, 还是有很多时间来忙别的事情。管控放松, 置业要趁早, 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买房子。

  廖蔺求婚的那条小街, 进深一百米左右, 算上民国小楼一共有大大小小十二栋建筑,进深小,也不临街, 是经过置换靠挂在街道的产业,房子破旧,价钱便宜, 小两口的财产足可以支付。

  薛妙给这条小街取名福安街, 福寿安康。除了一栋自用,其它准备租给老字号饭馆恢复经营,以后她就是包租婆,是拥有一条美食街的人。

  自家财产和山洞里取的毒脏两人分割得很清楚, 这笔巨款分了好多用途。

  知青的消息网还在, 薛妙和曾在支边期间受到当地百姓照顾的两个侨眷知青合作, 由侨眷知青出面,出一部分资金,她再出另一部分资金,在支边的边境地区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走出去,经济才能搞起来。

  他们起步早,当地农民参加修路工程队多多少少跟着攒下了一笔钱,等到包产到户的政策慢一步传到当地的时候,好些人都有底气搞承包,是跟风种橡胶树,还是种果树?大家有些犯难,后来听说县城成立了果蔬公司,低价供应果苗,签订协议购熟果,还给技术培训,好多人都倾向种水果。

  这些都有薛妙的影子在,人的力有限,供销社的刘江脑子灵活是个好的合作者,又游说郝连长辞去公职跟着一起干,当地的果蔬初加工和深加工慢慢越做越大,当然这都是后话。

  廖蔺在后面支持着薛妙的一举一动,他神通广大把一部分外汇通过匿名的海外账户,以爱国华侨的名义捐赠了一部分款项给研究橡胶草的科研部门,甚至在边境之外也找到合作方,在国境之南推广玉米种植,玉米是高效的经济作物,让玉米跟毒物抢地盘。

  剩下的他们暂时没动,想留作公益,以后用来保护雨林,保护珍稀物种,还有给参与禁毒人员的家庭的帮扶。

  四年的大学时光,忙碌又充实,廖蔺也回军校学习了一年,一学习完就被派去参与了那场七零年代末打响的边境战争,让薛妙跟着提心吊胆了一整年,好在人最后平安回来了。

  尘埃落定,该是两人爱情开花结果的时候了。八三年廖家迎来了一个男性猪宝宝。大名爸爸给起的,叫廖一,姓复杂,名就简单着来,小名叫一一,长长久久,返璞归真。

  爱给人起外号的妈妈更爱叫他斜杠,小孩子有个诨名好养活,一歪了不就是斜杠吗?斜杠是一种人生态度,爱好广泛,敢于尝试,追求多样丰富的人生。

  小斜杠皮肤雪白像妈妈,长相没有隔代交叉遗传像奶奶,而是像足了不孝顺的爸爸,是一个小小的美男子,长长的眼线,长长的睫毛,小嘴睡觉时也在翘着,是个爱笑的宝宝,得到了全家人的爱。

  他最爱漂亮会做好吃的妈妈,发展出来的第一爱好当然是吃了,各种辅食来者不拒,胡萝卜虾肉丸好吃,蓝莓山药泥吃光,香蕉牛奶舔得一点都不剩,鱼鱼面吃不够,最爱各种动物形状的磨牙小饼干,营养吸得好,长得结实,过了周岁生日开始到处蹿,一不留神就钻没影了,是个小皮猴。

  薛妙毕业那年生的他,孩子的成长不能错过,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