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影人_分节阅读_327
��海斯办公室”,他帮片商与政府等进行周旋争取上映,并出台了个《海斯法典》,规定了不能拍的,用以讨好各州政府以及那些反电影派。好莱坞八大制片厂联合支持《海斯法典》,而因为八大制片厂垄断影院,中小片商不得不从,也就是说,“行业自律”是强制的。到了1948年,派拉蒙案打破垄断,“八大”剥离旗下影院,对《海斯法典》的反抗为成为了一个可能。而后,1953年《奇迹》胜诉,1960年,电视冲击电影行业,好莱坞的工业体系为了生存迸发能量,把“新价值”带进电影,不再遵守海斯法典,到1968年,《电影资源分级制度》正式实施。可随后,大制片厂一直包揽好莱坞的电影大片,自由主义与美国梦等“新价值”约定俗成,行业、市场无比默契,“反叛电影”观众极少。所以,这能叫作完全自由吗?谢兰生也不大清楚。

  总之,目前来看,比较现实的做法,一个是在审查委员会争取到更多席位,实现更多行业自治,一个是法律框架内规范化整个流程,实现更多法治管理,第三个是在各方面为审查+分级双管齐下做些准备,最后一个是,等时机到了,就全面推动审查转为分级,虽然似乎十分缥缈。

  在分手前,谢兰生跟对方教授又说到了资本问题。

  他们两人全都认为成熟机制是必要的。好莱坞的“电影预算=预售金额x3”“投资银行一把把投,而不是一个个投,吃市场不吃项目,因为最后总是赚20%”“保险负责超支部分”等等模式并不可行,因为那是独占了80%全球票房的好莱坞。不过,中国市场目前这些“对赌协议”“保底发行”让电影公司确确实实心急火燎狗急跳墙……

  再告别是六点钟了。

  兰生接到莘野电话。对方带着磁的声音透过听筒又传过来:“还不回来?明天下午《一天》公映了。”

  “回了回了。”谢兰生笑,“这就回了。”

  这一天,跟电影节的负责人谈,跟电影局的副局长谈,跟电影学院的大领导谈,跟电影发的教授谈,谢兰生竟不觉得累。

  挺莫名地,他想起《基督山伯爵》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来了:

  【人类的一切智慧包含在四个字里:‘等待’与‘希望’。”】

  作者有话要说:最后再说说电影审查可能有的发展方向,比较枯燥,但也是这篇文章最最常见的议题……

  [注]:2017年,《电影产业促进法》终于出来了……这比以前法治些了,可是依然乱七八糟……里面只有两三条在法律上算具体规定,orz。

  不过,虽然说‘等待’与‘希望’,从2003年到现在,17年了,似乎尺度没有变化……如果不是更严的话……

  资本方面哪天再补吧。

  第135章完结(下)

  2月22号晚上8点,谢兰生的新作《一天》在xyz酒店举办首映。它是艺联专线电影,会在艺联专线发行。

  《一天》首映签名环节与众不同。它并没请大量明星走上台子签名助阵,而只请了电影主创、电影主演签字合影。每个人把自己名字写在一块方形拼图上,再按在巨大的背板上。等所有人拼好拼图,《一天》那极具设计感的横幅海报的全貌才被展现出来,又暖又美。

  首映先放电影《一天》。

  现场灯光渐渐灭下,一个女人的画外音轻轻柔柔地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