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章 起波澜
r />
而太子李彦则很好的印证了 “外甥肖舅”这一说法,不仅有一双凤眼,长相上与霍临川也有四五分相像。
可惜福慧公主便没有这般好运,她与李彦虽是一母同胞,却长相肖母,容貌只称得上清秀二字。这也是福慧公主自六岁起能分辨美丑后,心中梗着的永恒的一根小刺。
俆尚宫瞧着主子气的一脑门青筋,胸口也起伏的厉害,便端了茶盏递了上去,一边还絮絮叨叨,“您说您,跟太子殿下置什么气啊!您这到底是因着太子殿下翻了您一个白眼呢?还是因着那双眼没长您脸上呢?”
福慧公主接过茶盏,闻言差点背过气去,捧着茶盏的手都哆嗦了。
会说话么?这日子还有法过没?这满皇城之中,还有哪位皇子公主的总管尚宫这么不会说话?
只是一想到这位俆尚宫那是母后乳娘的女儿,福慧公主只得咬碎银牙,自己慢慢倒气平复心情。罢了罢了,要是每次都跟她较真,早晚气死自己。有些人脑子里就没那根筋,你能怎么着?
福慧公主一边想着,心头倒是平复了不少。端着茶盏的手也不抖了,茶盏中褐色清亮的茶汤带着扑鼻的香气,倒是上好的铁观音,福慧公主叹着气喝了口茶。
却不料,俆尚宫此时突地幽幽说了一句,“……说起来,今日闻得一事。似是镇北将军在朝堂上拒婚来着。卫尚书因着此事,差点撞了柱子。”
“噗!”一口铁观音全数自福慧公主的口中喷了出来。
李彦出了紫霞殿便被皇帝招到了御书房议事,站在御书房之中,他的脸上再瞧不出方才的戏谑与灵动,只余一派温和雅静。
“你来瞧瞧这道折子。”皇帝坐在案后,随手将一道折子递给了李彦。
李彦接了过来,先瞧了一眼署名,是御史冯裕的折子。打开折子,细细的看了一遍,李彦俊逸的面容立时便严肃了起来。
这道折子,乃是弹劾镇北将军霍临川军纪不严,纵容兵士祸害百姓。其中更是详举了凛城内受到迫害的几个事例,受害之人有名有姓,竟是十分真切。
“父皇。”李彦合了折子,顿了一下才开口道,“舅舅也不是这几年才领兵,镇守北地到如今也有五载,却从未有过这样的说法。舅舅麾下大军自来也以军纪严明著称,以儿臣看来,这折子上所言罪状并不属实。”
皇帝抬眼看了李彦一眼,点了点头,自案后站了起来。
“朕这些年也是看着临川长大的,他是什么样的人朕心里也是十分明白的。只是如今御史递上了这样的折子,朕也不能装作没瞧见。”皇帝在案下踱了几步,这才转头看向李彦,温声问道,“以你之见,该如何处置?”
李彦心中一顿,脑海里急转开来,面上却半点不显。
只过了半盏茶时候,他脸上方才露出些笑意,躬身应道,“儿臣倒有个法子。”
“你说。”皇帝漫不经心的问道。
“既是御史递的折子,自是不能轻慢对待。只是,如今北地有些异动,战祸恐要再起。这时候派那些老御史随军怕乱了军士们的士气。且舅舅在百姓心中也是有些名声,只因一本折子便大动干戈也是不妥。不若,自翰林院中调一人入御史台,这次便随着大军去一趟北地。”
而太子李彦则很好的印证了 “外甥肖舅”这一说法,不仅有一双凤眼,长相上与霍临川也有四五分相像。
可惜福慧公主便没有这般好运,她与李彦虽是一母同胞,却长相肖母,容貌只称得上清秀二字。这也是福慧公主自六岁起能分辨美丑后,心中梗着的永恒的一根小刺。
俆尚宫瞧着主子气的一脑门青筋,胸口也起伏的厉害,便端了茶盏递了上去,一边还絮絮叨叨,“您说您,跟太子殿下置什么气啊!您这到底是因着太子殿下翻了您一个白眼呢?还是因着那双眼没长您脸上呢?”
福慧公主接过茶盏,闻言差点背过气去,捧着茶盏的手都哆嗦了。
会说话么?这日子还有法过没?这满皇城之中,还有哪位皇子公主的总管尚宫这么不会说话?
只是一想到这位俆尚宫那是母后乳娘的女儿,福慧公主只得咬碎银牙,自己慢慢倒气平复心情。罢了罢了,要是每次都跟她较真,早晚气死自己。有些人脑子里就没那根筋,你能怎么着?
福慧公主一边想着,心头倒是平复了不少。端着茶盏的手也不抖了,茶盏中褐色清亮的茶汤带着扑鼻的香气,倒是上好的铁观音,福慧公主叹着气喝了口茶。
却不料,俆尚宫此时突地幽幽说了一句,“……说起来,今日闻得一事。似是镇北将军在朝堂上拒婚来着。卫尚书因着此事,差点撞了柱子。”
“噗!”一口铁观音全数自福慧公主的口中喷了出来。
李彦出了紫霞殿便被皇帝招到了御书房议事,站在御书房之中,他的脸上再瞧不出方才的戏谑与灵动,只余一派温和雅静。
“你来瞧瞧这道折子。”皇帝坐在案后,随手将一道折子递给了李彦。
李彦接了过来,先瞧了一眼署名,是御史冯裕的折子。打开折子,细细的看了一遍,李彦俊逸的面容立时便严肃了起来。
这道折子,乃是弹劾镇北将军霍临川军纪不严,纵容兵士祸害百姓。其中更是详举了凛城内受到迫害的几个事例,受害之人有名有姓,竟是十分真切。
“父皇。”李彦合了折子,顿了一下才开口道,“舅舅也不是这几年才领兵,镇守北地到如今也有五载,却从未有过这样的说法。舅舅麾下大军自来也以军纪严明著称,以儿臣看来,这折子上所言罪状并不属实。”
皇帝抬眼看了李彦一眼,点了点头,自案后站了起来。
“朕这些年也是看着临川长大的,他是什么样的人朕心里也是十分明白的。只是如今御史递上了这样的折子,朕也不能装作没瞧见。”皇帝在案下踱了几步,这才转头看向李彦,温声问道,“以你之见,该如何处置?”
李彦心中一顿,脑海里急转开来,面上却半点不显。
只过了半盏茶时候,他脸上方才露出些笑意,躬身应道,“儿臣倒有个法子。”
“你说。”皇帝漫不经心的问道。
“既是御史递的折子,自是不能轻慢对待。只是,如今北地有些异动,战祸恐要再起。这时候派那些老御史随军怕乱了军士们的士气。且舅舅在百姓心中也是有些名声,只因一本折子便大动干戈也是不妥。不若,自翰林院中调一人入御史台,这次便随着大军去一趟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