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当大佬[系统]_334
  就算知道那又如何?

  他对外如暴雪般无情冰冷,对内又如暖阳般温和仁慈。这短短两个月下来,就连朝中官吏都叛变不少。

  但他杨彪,不会叛变。

  是以杨彪怅然道:“多谢糜丞相美意,还请恕彪,不能承受。”

  糜荏也不至于勉强他,顺着宽慰他几句,便起身告辞。

  他走到门口时,杨彪叫住了他,语气极为难过道,“糜丞相,您不会后悔吗?”

  糜荏闻言,回首淡道:“有些事情,我不去做才会后悔。”

  是了,走这一条路,就好像是登泰山之顶。路越走越窄,同行之人也越来越少。

  或许会有一点惆怅,或许会很寂寞。

  但路总要走,人何必后悔。

  杨彪辞官,尚书令一职便空缺下来,中正们一齐推举侍中荀彧微尚书令。

  尚书令如今作为糜荏的副手,实际上总揽朝中政务,官居正二品。按照寻常规律来说,应当是四十岁以上的人才能担当的高位官职。

  从家世、才能、品德、政绩等等方面来看,荀彧足够尚书令的条件;从年龄上看,荀彧虽然年轻,不过如今朝中正值青黄不接之际,年轻便年轻吧。

  荀彧听得此事之后,自然觉得自己还不能任这一官职,推辞不受。不过等到中正们摆出另一位候选人后,他还是接受了升迁。

  ——另一位备选人,本是孔融。

  这人家学渊源,才学、品德盛名累累,在北海为相的几年也颇有建树,可以为尚书令。就是为人太过刚直,容易偏激。

  这不,前不久就因为袁绍的那封奏疏而激情辱骂糜荏,这次有人提出来后就被半数中正否决了。

  把这人放回朝,是要触糜荏霉头,残害这人的性命吗?

  至于其他例举的几人,全部因为政绩不如荀彧之故,不合适。

  于是荀彧便由侍中升迁为尚书令。除他之外,郭嘉等人各有升迁,赵云、张辽两人亦升为四品五营校尉。

  追随糜荏的百官对此习以为常,纷纷恭喜荀彧几人;

  经过袁绍一事,不希望糜荏再继续把持朝政的官吏,则认为这一步棋愈发暴露糜荏的异心。

  恐怕不久之后他就会废黜幼帝,登基为皇。

  杨彪几人走后,剩余官吏愈发沉默。

  便在此时,禁卫军董承找到他们,寻求对付糜荏的办法。

  ……

  这年腊月,北海相属官孔收到糜荏寄来的信件。

  先前他被贬谪后听闻荀彧升迁为尚书令,又听说这个位置本来中正属意他,便给糜荏上表了奏疏。奏折中他不仅骂糜荏胸襟狭窄,骂荀彧不自量力,还骂中正们瞎了眼,与糜荏沆瀣一气,残害忠良!

  把满朝官吏都气得够呛。

  这一次,一贯懒得理会他的糜荏回了批注:

  “九品中正制公平公正,不能得到推荐,是你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