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捷报
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即便现在原材料供应得上,可是生产产能还没有拉动起来。

  假如你卖50文一块,北京城一百多万人中,50万人都用得起,但你一天只能生产2000个。

  你每天2000个都卖光,流水是1000两(约65万元)。

  假如你卖5两银子一块,北京城只有5万人能买得起。

  你每天还是2000个都卖光,流水则是25万两(约1.7亿元)。

  这就是产品定位的重要性,你的产能不足,在商品可以定位高端的情况下,没必要薄利多销。

  如果想要薄利多销赚更多的钱,把对手弄死,必须要后端产能无比强大。

  至少现在,北京工业局里的生产线还打不到。

  所以,就直接定价5两银子一个了。

  先把有钱人的钱赚了吧!

  等生产线不断改进,产能不断提高,再扩大规模降价也不晚。

  这事,崇祯自己就拍板了。

  徐光启也没有多说什么,便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做。

  香皂、香水、卫生纸,现在都是规模化在生产。

  北京工业局还专门呈报了大片田种植原材料。

  这事那些大臣们倒是没有干预,毕竟他们也不看好小皇帝搞的这个什么扯淡的背景工业局。

  他们觉得小皇帝暴露出和他哥哥一样的性格,喜欢制造稀奇古怪的东西,只要不影响朝政,倒是都相安无事。

  可是呢!

  就山西目前的战局,兵部和言官们就隔三差五的奏疏上来了。

  就没有消停过。

  特么的就是想把辽东军调回来,索性放弃辽东。

  辽东一放弃,孙老头的战略结束,袁崇焕撤回,基本上这俩就可以滚蛋了。

  枢密院也基本上架空了。

  就说这一天,崇祯刚和徐光启商量完,兴致冲冲打算开始布局银行来着,就听王承恩跑来了。

  “皇爷,现在皇宫外面有不少大臣要见您,说是要商议山西战事。”

  “就说朕今日身体有恙,不见。”

  “王尚书说了,陛下您若是不见,他们就跪在门口不走。”

  王尚书当然不是王永光,而是兵部尚书王洽。

  崇祯立刻jing醒,沉声道:“那就让他们跪着!”

  到了傍晚的时候,王承恩出去看见不少官员还在那里跪着,道:“王尚书,陛下今日身体有恙,还是回吧。”

  王洽道:“此事关乎到大明安危,吾等不能坐视不理,否则江山不保!”

  一边的魏中云道:“现在山西情况危急,若是再不调回关宁军,一旦战事扩大,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臣等都是为了祖宗江山社稷啊!”

  有大臣大声呼喊出来,那样子,那语气,那神态,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刚被抢劫了,听起来那叫一个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