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袁可立
  毛文龙早年有功,天启又是给尚方宝剑,又是加封左都督。

  左都督是勋贵爵位以下最高的武将官职了。

  不过毛文龙发迹与袁可立分不开。

  说来袁可立还是毛文龙的知遇恩人。

  天启年间的毛文龙在辽东一带非常活跃,也立下过一些功劳。

  但是东江镇绝对不是某些人说的毛文龙凭借200人一手辛辛苦苦创立的。

  东江镇隶属于登莱辖制的,袁可立是登莱巡抚,是毛文龙正儿八经的上司。

  在明末的朝堂上,有一大堆不知兵事的文官喜欢找存在感,相互之间斗得你死我活。

  总之,就是站在朝堂上遥控前方。

  在巨大的争议中,战略一次又一次的变更。

  但是,有两个人确实在军事上确实是非常稳沉的。

  一个是孙承宗。

  孙老头子的关宁锦防线被后世许多人骂成没有用的一条防线,那是非常片面的。

  结合整个战略大局,天启年间建奴还只是在辽东,蒙古和大明的关系虽然不如从前,但至少与建奴绝对是敌对的。

  所谓敌人的敌人那就是朋友,林丹汗至少是绝对要和努尔哈赤鱼死网破的。

  那么,宣大防线是肯定很安全的,因为有蒙古这道强大的屏障。

  可是历史上的崇祯上台后,就和蒙古交恶了,还把林丹汗派来的使者杀掉了。

  林丹汗就和明朝干起来了,双方都有损失,皇太极于是在崇祯元年西征蒙古,把林丹汗摁在地上来回摩擦。

  北边草原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系列的变化,改变了三方之间的格局。

  看似对与辽东无关,实际上对辽东影响非常大。

  因为此后,建奴的战略核心目标是征服蒙古,顺便疲明。

  既然如此,皇太极就根本没打算再强行攻打关宁锦防线,最多是出兵限制关宁军在大凌河铸城,对广宁形成战略危险。

  也就是说,后来的皇太极,根本不打算从山海关走了,在辽东只做防御性的措施,防止被明军逐步蚕食。

  主动进攻的线路主要是宣府和密云一带。

  蒙古朵颜部的位置在哪里呢?

  就在宣府和密云北边。

  在蒙古被征服之前,建奴只能想方设法啃关宁锦防线。

  所以,不是孙老头的战略有问题,而是皇帝坑起来,把整盘棋给大乱了。

  整个格局一变,关宁锦防线的作用大大的削弱。

  第二个靠谱的战略人才就是袁可立了。

  袁可立非常清楚,想要收复辽东,不能仅仅想孙承宗和袁崇焕那样。

  孙承宗和袁崇焕的蚕食战略源自北宋对西夏的步步为营。

  这个战略,让北宋差点将西夏打灭国了。

  北宋末年,章质夫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