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朝局之变
  导火索是雪夜宫门事件? 但其实本质上是东林党极具攻击性? 朝中又鱼目混珠,在利益出现巨大冲突之后? 便有人煽风点火? 将矛头指向了孙承宗。

  对朝堂矛盾推波助澜,又在一群言官和喷子的极端情绪下? 出现了一大批骂孙承宗和李邦华的人。

  于是,终于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三派。

  连以前和孙承宗关系比较密切的韩爌? 也逐渐对其冷落起来。

  其实? 造成这种格局的,是人心,政治场的人心是敏感而脆弱的。

  但推手却是皇帝无疑。

  不过,朝局向来是复杂的。

  被分化的何止孙承宗等人? 曹于汴也是标准的东林党? 现在却成了一个孤臣。

  而袁崇焕,原本是孙承宗的学生,现在俨然与孙承宗的关系有些冷淡。

  所以,这种局面,是周延儒、王永光这种“奸党”比较愿意看到的。

  东林党内部撕逼、分化? 他们站在旁边看好戏,等两败俱伤了? 周延儒、王永光这些人再站出来做和事佬,得到皇帝的好感? 然后趁机将自己的人安插到重要岗位。

  而在周延儒看来,这一次一下子那么多官员反对枢密院[ -xm]? 要搞事情? 就算皇帝再支持? 也不可能置之不理。

  别看那宫门口跪的都是四品以下的,但其实背后都是各个部堂、侍郎官的想法,也是朝堂上的主流风向。

  而且这一次不仅仅是文官,武官们,例如勋贵们也来凑热闹了。

  就是要趁机彻底扼杀枢密院,让局面回到一年前的正轨上。

  要不然以后发军饷和军粮,拿的钱大大的减少。

  所以啊,勋贵们早就在连夜准备奏疏了。

  他们就更牛逼,直接就喷卢象升是虚报战功,有欺君之罪!

  古代又没有天眼,更没有电子设备做监控,战场上的杀敌数统计和实际肯定是有出路的。

  勋贵们就是利用这一点,来鸡蛋里挑骨头,趁机把事情再闹严重一点。

  反正,大晚上的,几十封弹劾的奏疏是已经准备好了的。

  当然,他们也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了,不能只提问题,还得提解决方案。

  他们提的解决方案就是,所有的武将,都还是得从五军都督府里挑选,不然就容易出现卢象升这种夸夸其谈者。

  陛下,这种人实属败类啊!

  还是我们这些老勋贵对大明忠心啊!

  连英国公张维贤也在想着新军赶紧玩完,别到时候新军真的把京卫军的位子给霸占了。

  作为左军都督府的左都督,张维贤是老派京卫军不容忽视的存在,他自然也乐得见到此事。

  大家都在家里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酒,一边等着好消息。

  消息也的确很快就传来了。

  只是这消息并非所有人预想的那般,不仅不是,而且还完全相反。

  魏中云几乎霍然站起,盯着门口的小太监:“你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