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正午攻势(八)
sp;而在最后的消息等待过程中,莽古堡这边可以说是完全不顺利,因为莽古堡的等级太低,说到底不过是一名百户的部队,很多莽古堡的住民并没有正经的明军身份,能不能被看作友军势力都是存疑的。

  在很多地方,甚至是明军的防线,莽古堡的成员都必须小心行事,刻意隐藏身份为麓川的普通百姓。而莽古堡的军队则是全部依仗白千帆的庇护,没有白千帆的许可,莽古堡的军队甚至不能进入孟养城中驻防。

  所以最终,求援最关键的一环,向蛮寺寨明军大营的求援沟通,必须仰仗孟养城的高级军官与明军大营建立沟通,说的简单点,就是交给白千帆来负责。

  但是白千帆的人却在这最关键的一步出现了问题,求援遭遇失败,并没能够得到来自蛮寺寨明军大营的支援。

  而剩下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为了最后的消息,姜榆罔决定用自己培养的优秀情报人员,或者说是公元十五世纪的侦察兵来做最后一搏。

  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最终的情报,这个情报是改变一切的端口。

  虽然最终情报的到来并不如姜榆罔所想象的那样正式,确凿,也无法让他真正的乐观起来,但是毕竟还是重要的情报信息,而他在思考之后,也决定相信这个情报,信任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情报人员,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于是他进一步向阿乌玛介绍情报的具体内容:“根据情报,我们将会获得超过一万的援军,其中的骑兵可能在两千人左右,所有人都是来自靖远伯大营的精锐,没有充数的人,只要等到这支援军赶到孟养城,我们就能扭转孟养城的局势。”

  “超过一万人!”阿乌玛瞪大了眼睛,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太大的数字了。

  其实只要是明眼人,见过麓川战场的局面,就能知道明军面对麓川军时的兵力战损比。无论是麓川人,还是明代人,亦或是后来人,常常会夸大明军的人数,以至于造成一种结果:在战争中,明军的人数往往是处于优势的。

  这其实是不合理的,无论从组织训练,还是武装配备的角度来讲,明朝军队都是处于优势的一方,而在许多战争中,在各个地方都占据优势的明军,却对于敌人不能取得多大的优势。

  而这种现象常常让看到这些结果的更后来的人产生不该有的遐想,在各处都占据优势的明军,到底因为什么才在战争中不能取得绝对的优势,甚至是落入下风呢?而这些遐想往往就发展到了对于明军甚至是明朝的最大的恶意揣测,像是这就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所有的辉煌都与荒唐闹剧交织,而其中的精英人才,不过是徒有其名,败絮其中的庸才罢了。

  冷静地去想一想,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是没有确切依据的,甚至是与逻辑相违背的。明朝在前中期,是毫无疑问的东方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他相对其他的所有势力所具备的优势,绝不仅仅是在人数上面,而是在整个更加合理的机制,是系统的优势。

  姜榆罔不认为明朝一直处于良性的发展过程中,毕竟一切事务都不可能是虚空存在的,都必须要依附于现实的条件来进行发展,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是无法认识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的,以至于科技发展到生产力的解放,明代其实是做的一般的。

  从姜榆罔感兴趣的军事方面,就可以看到这种做的一般的实际影响,那就是军队的武器装备。姜榆罔算得上是半个唯技术论者,在他看来,掌握了优势装备的一方在战争中是占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