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社保制度的诞生(上)
��解决与满足不仅是参会的上千名官员在思考,朱允炆一样在思考。

  “商部是负责经济的,现在这个问题抛出来,那么多学经济、从事经济的官员拿不出一个解决办法吗?”

  见大会冷场,许不忌有些不满的冷哼一声:“前几日三五总结大会开幕日的时候,户部的官员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几天了,连个初拟的想法都拿不出来?”

  商部自尚书、侍郎往下,几十号人无不冷汗涔涔。

  这时候,还是严震直开了腔。

  这位活跃大明政坛二十多年,上一任杨士奇内阁时期的阁臣,当年的浙江粮长,如今的工商联大臣。

  “加赋。”

  一句加赋,引起轩然大波。

  会场之内顿时窃窃私语,朱允炆更是瞬间皱紧了眉头。

  工人、农民的收入本身就已经低于了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平,基于这一情况,竟然还要加赋?

  不过出于对严震直的信任或者说尊重,朱允炆还是给了严震直解释的机会。

  “如今我大明的农赋是三十税一,我个人建议征到十税一,工人是不用缴纳税赋的,如今也征一部分,比例一样为十税一。”

  在这件事情上,严震直不敢卖关子,会台的讲桌后面,将自己所有的想法全部抛了出来。

  “在农业领域进行的加赋,是为了促使中央粮库将粮食指导价上涨。”

  “那不一样的道理吗?”

  质疑声很快响起:“老百姓交的粮比以前多了,就算粮价上涨,到手的钱还是那些,与其废这一环劲,还不如干脆取消农业税。”

  “怎么能一样。”

  严震直举出了例子:“咱们假定一个农民有田十亩,一年两熟,产出为六千斤,需要缴纳的粮赋为二百斤,那么中央粮库的粮食就是二百斤,农民手里有五千八百斤。

  按照粮食指导价两文钱一斤,则农民手中的粮食总价值是一万一千六百文,那么市场需要消化掉这六千斤粮食,需要支付一万两千文。。

  如今将三十税一改成十税一,粮食的总量不变,依旧是六千斤,只不过农民手里的只剩下五千四百斤,而六百斤则进入到了中央粮库。

  我们将粮价从两文钱涨到十文钱四斤,也就是两文半一斤,那么农民手里的五千四百斤的价值便上涨到一万三千五百文。市场需要消化掉这六千斤,就需要支付一万五千文,里外里差出了三千文。

  那么这三千文的差出是谁来买单呢,自然是市场上的买方来买单。

  农民多赚了一千九百文,朝廷多赚了一千一百文,不过朝廷是服务人民的,多赚的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放弃掉,放弃的方式呢,我个人建议,不采用直接给与钱财补贴,而是留下来作为一笔专项资金。

  这笔专项资金的用途,就是做保险。

  一个农民面临的主要风险无非两点,一是天灾带来的饥荒、二是人祸带来的地荒。

  饥荒就是天灾导致的绝产,致使农民一年颗粒无收,地荒就是比如农民死亡、残疾、老年生病导致的无法继续耕种,土地荒废,而这种土地,老百姓往往都会选择卖掉